首页 > 研究成果 > 时事评论

王海利 | 日韩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建议启示

2019.10.27

作者:王海利,国观智库高级研究员


2019年7月以来,日韩贸易战(以下称“贸易战”)持续发酵升温,两国关系堕入历史低点。日韩关系急剧变奏,既是长期悬而未决的历史领土等老问题的影响,更是两国政策调整、地区格局演变等深层动因互动的结果。作为世界两大重要经济体及中国近邻,日韩关系紧张必然给中国和地区局势带来深刻影响,令地区合作增添新变数。


一、贸易战产生的主要动因


贸易战看似突然实则必然,是日韩“沉疴与新患”相互作用以及地区格局变动冲击的结果。


(一)历史问题是直接诱因。长期以来,韩国社会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一直非常不满,双边关系因此波折不断。引发此次贸易战的直接诱因是韩国在劳工赔偿和慰安妇问题上立场反复。日本占领韩国期间,日本企业曾征用大量劳工。2012年韩国最高法院做出裁定,认定强征劳工的个人索赔权并未因1965年日韩建交时签订的《请求权协定》而消失。2013年,首尔高等法院首次宣判新日铁公司对四名劳工作出赔偿。但当时朴槿惠政府出于韩日关系考虑迟滞了最高法院的终审判决。20175月,文在寅政府执政后此问题再次出现转机。201810月,韩国最高法院做出最终裁决,维持首尔高等法院2013年的判决。但日本政府和企业拒绝执行,并援引《请求权协定》条款,先后于20191月提出与韩国政府协商,5月、6月提出成立仲裁委员会。但是韩国予以拒绝,并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包括支付精神损失费主体在内的“韩日企业+韩国政府”解决方案,还扣押了多家所谓“战犯企业”的资产进行强制拍卖。日本对此强烈抗议,并担心为日后的劳工对日本索赔提供法律依据和先例,变相否认《请求权协定》。


在慰安妇问题上,20151228日,日本借助美国的力量,与朴槿惠政府签署《韩日慰安妇协议》。日方通过向韩国政府主导的“和解与治愈基金会”出资10亿日元换取韩方宣布达成“最终、不可逆转的一致”。但《协议》并没有得到民众和受害者认可。20175月文在寅执政后仅2个月就启动调查。当年1227日,韩国公布调查报告证实《协议》存在包括韩国政府承诺努力说服涉及慰安妇问题的民间团体接纳协议,不援建海外慰安妇少女像等未公开内容。 201811月,韩国解散了朴槿惠政府根据《协议》成立的基金会。对此,安倍回应称韩国已成为日本“不可信任的国家”。历史问题争议引爆了双方“嫌韩”“仇日”的民族情绪,使双方的对抗不可避免。



(二)日韩国家利益矛盾是根本因素。历史问题是直接诱因,近几年韩日政策调整导致利益冲突则是根本因素。2017年5月文在寅政府上台后,打着清算“前政权积弊”的旗号大幅调整内外政策,改革财阀特权集团,追求历史正义,奉行“亲中亲朝”的政策,强调将历史问题与韩日合作问题分开对待的“双轨政策”。与此同时,安倍晋三作为自民党中的鹰派,政治态度强硬,立志让日本摆脱“战后体制”,解决劳工和慰安妇问题甩掉历史包袱。因此,日韩两国“沉疴未除,又填新患”,双边外交、安全关系全面紧张。特别是在朝鲜问题上,日本坚持对朝施压制裁,韩国则支持放松,积极推动南北和解。面对近几年日本“修宪”“扩军”“解禁”,韩国极为担忧,力图建设一个强大的朝鲜半岛改变被大国挤压的“命运”。而日本则不希望身边出现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朝鲜半岛。基于现实和长远考虑,安倍决心利用在半导体产业链上的优势打击韩国支柱产业,一是为了“止损”,惩罚韩国在历史问题上的朝令夕改,创造有力态势彻底解决问题;二是为彰显影响力让韩国在处理对日关系及南北关系中有所忌惮。


(三)地区格局变动是深层动因。近两年东北亚国际格局显现出深度调整迹象,主要体现为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美国与日韩经贸摩擦升级,中日、中韩、中朝关系转暖,朝韩、朝美关系缓和。这些现象渗透出的信号是二战后确立的东北亚格局正趋于瓦解。2018年以来半岛问题相关各方密切沟通互动,但却有意无意地将日本凉在了一边,无论安倍如何呼唤,朝韩首脑非常默契地对其置之不理。特别是贸易战爆发后,朝鲜官媒还极其罕见地多次支持韩国抨击日本。在此情况下,日本的危机感快速上升。笔者认为,如果说通过经济施压报复韩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失信是直接现实目标,那么通过经济制裁引发韩国内部政治冲突,分化韩国社会舆论逼迫文在寅政府下台,从而阻滞半岛统一趋势则是日本的长远战略考量。从目前态势看,日本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奏效,韩国出现了对政府发展经济及用人不当的不满,使文在寅政府陷入政治危机。


二、贸易战对于中国的影响


在全球化面临挑战和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背景下,日韩作为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及中国的近邻,双方爆发贸易战必然会给中国带来复杂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涉及经济、外交、安全领域,每个领域的影响彼此相互作用,机遇挑战并存,必须需要立足长远和全局考量。


(一)经济领域:短期有利长远不利,局部有利整体不利。贸易战主要围绕以半导体为核心的韩国支柱产业展开。中国与日韩一起构成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随着中国科技水平快速进步,彼此既紧密依赖又相互竞争。由此贸易战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体现在,如果贸易战长期持续,中国半导体材料有望进入韩国供应体系,国际订单会流向中国。中国半导体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刺激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缓解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压力,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


但是贸易战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挑战,而且从长远看这种挑战对于经济和国家发展全局的不利影响可能远大于局部收益。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破坏全球产业链,影响中国相关产业发展。当前中日韩处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不同位置,各具不同优势彼此紧密相联缺一不可。贸易战对产业链的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或将给世界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已经严重影响全球产业链,如果贸易战持续下去将给中国相关产业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从长远未来看,此次贸易战给韩国上了生动的一课,韩国必定加大研发投入,扭转对日过度依赖的不利局面,这在客观上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二是影响东亚地区经济整合进程。这一点主要体现为影响中日韩自由贸易谈判和RCEP谈判进程。而中日韩自贸协定及RECP对于中国应对大国战略竞争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在地缘政治、国防安全等多方面都具有全局性战略影响。


(二)外交安全领域:整体上有利大于不利。日韩作为中国近邻,贸易战由经济领域向外交、安全领域扩展,必然会对中国东部周边安全形势和三国外交关系产生影响。


有利的一面主要是美国东亚同盟体系凝聚力削弱有利于缓解安全压力。8月22日,韩国宣布不再续签《军事情报保护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协定》除了应对朝鲜核导威胁之外,也是美日韩遏制中国军事力量的战略设计。如果《协定》被废弃或不能有效执行,显然有利于维护我国安全。同时,贸易战爆发后,美国不顾韩国请求,“隔岸观火”不出手相救必然拉大韩美之间本就存在的嫌隙。日韩为谋求有力态势和维持产业发展都会努力争取中国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中国的依赖,这有利于改善并巩固中日、中韩关系。


不利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一是贸易战持续会令文在寅政府承受巨大压力,甚至面临下台危险。一旦文在寅政府下台,必然是保守派政府执政,这不利于中韩关系发展,更可能会使朝鲜半岛缓和态势扭转。二是美国可能会通过对朝施压来扭转不利态势。日韩对于美国维护亚太利益至关重要。美国不可能容忍两国长期不睦或斗的过狠。因此,如果通过调停不能解决问题,美国很可能借助对朝施压间接迫使日韩缓和关系。这必然会令朝鲜半岛重回对抗老路。



综上所述,贸易战持续对中国的影响极为复杂,而且不同领域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相互矛盾,极难把握其平衡。


三、贸易战对中国的有益启示


基于贸易战的复杂影响,中国应立足国家发展长远大局从中汲取有益启示教训,通盘考虑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启示一: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大力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当今世界国家间最重要的竞争是高技术领域竞争。虽然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处于产业链之上,彼此相互依赖,但不同位置的可替代性和依赖程度是不同的。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高端(上游)的国家可替代性更低,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力更强,更具竞争优势。美国、日本所以敢于主动挑起贸易战就是掌握先进的科技。要摆脱关键时刻被人“卡脖子”的命运,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立足最坏情况发生,自力更生创新科技。虽然这是极其艰难的过程,但必须本着先解决“有”后解决“精”的原则锲而不舍地努力。否则在关键时刻,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启示二:立足维护国家安全,科学合理规划产业供给格局。经济与政治紧密相关,经济问题处理不好必然危及政权稳定。在这方面,如何科学规划国家核心产业、能源粮食等基础产业供应链直接影响安全发展和政权稳定。对于一些关键产业应更多从政治、安全角度而不能完全从经济成本角度着眼,本着“以我为主、多源保障、内外平衡”的原则科学布局,避免对外国产生“畸形式”的极端依赖。


启示三:着眼保障国家利益,制定中国特色的出口管理制度。贸易战爆发后,“白名单”制度成日韩博弈的重要工具。它既给对手施加了压力,同时又保持了自身斗争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更有助维护国家技术和国防安全。随着技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技术窃取、安全威胁等风险,因此应借鉴其他国家有益经验,着眼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情况,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口管理制度。20195月,中国宣布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下步应根据情势发展和国家利益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时事评论

马晓野 | 防止中美战略误读、不要忽略细枝末节——对“竞争”词义的辨析和思考

活动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