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成果 > 时事评论

朱建荣 | 从日本看美国的另一张脸

2020.06.06

微信图片_20200606160153.jpg

作者:朱建荣,国观智库特约研究员


前不久,国观智库举办了中日外交与安全视频对话,我有幸参加。在讨论到中美关系时,日本某前大使说到,中国这几十年主要看的是以尼克松、基辛格等为代表的美国对华友善的面孔,不过不要忘记美国还有另一张脸,日本对此是深有体会的。


这段话给我一个启发,美国精英层现在已经认定中国是头号对手,我们重新考证一下日本(一度也被美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的目光里看到的美国的“另一张脸”,也许对我们更完整更清晰地认知美国,不无裨益。


新中国成立以后,与全力遏制封锁中国的美国打过20多年的交道,对于其为了压倒对方无所不用其极的特点应该说也不无了解。不过这三四十年里与美国关系好了,对美国的“另一张脸”的记忆确实有些淡薄了,甚至有人天真地认为美国只有那张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女神般的微笑面孔。这个意义上说,多了解一点被美国几次打压的日本勾画出来的美国另一张脸的画像,还是可以得到不少启示和借鉴的。


我们都知道日美开战于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军国主义自我膨胀,最后彻底落败,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在这里,我们从更大的历史背景来重新做一番观察。


石川信吾,曾参与策划对美之战,太平洋战争后期担任“大本营战力补给部长”,他1964年去世前不久写了一本总结日本战败经验教训的书,题为《走向珍珠港之路》,在小范围发行。2019年底,日本“中公文库”将其作为历史证人的珍贵史料重新出版,该书对美国从19世纪中期起如何向太平洋彼岸扩张并夺取霸权,如何进行对日作战准备,有详细考证。这里简录几项。


1852年,时任美国参议员(几年后任国务卿)的西华德(William Henry Seward)在国会做了一场著名的演说,他说:“现在我国正迎来一大转折期,从国内发展转向海外追求财富和领土,我们即将登上这一崇高的舞台。展望太平洋,夏威夷诸岛以及中国沿岸各地,都认可美国的力量,正翘首等待我们的到来。我们拓展海外领土的障碍并不在于外部,而在于国内没有大志的政策。通商已经让我们抵达了亚洲大陆,接下来我们需要拥有维系本土与亚洲大陆的殖民地。可以断言,美国必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解决这一问题。(中略)太平洋的浪花拍到的所有海岸,拥抱的所有岛屿,以及亚洲的广袤热土,就是全球性国际竞争的下一个焦点”。


次年即1853年,美国黑船舰队来到日本和琉球,逼迫签署了开国条约。


美国后来确实主张门户开放,避免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不过从日本看,那只是因为亚洲各地已经被其他列强先占,后来的美国只能先打出利益均分的口号以便获得参与资格,但其目的与其他列强一样,在于开拓疆域,获得利益。1898年,美国吞并夏威夷,成为其第50个州。


1904年的日俄战争,美国站在了日本一边,还推动日俄谈判签署了朴茨茅斯和约。据时任总统的狄奥多・罗斯福的密友田纳特披露,当时美国认为日本侥幸取胜,俄国卷土重来的话,胜负尚未可知,总统05年6月16日那天亲口对他说,“美国不想看到俄国胜利,而希望日俄在亚洲对峙相互牵制,这对美国最为有利”。


而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列强专注于欧洲拼杀之际,日本在亚洲坐大。美国的太平洋战略从此转为以拆散日英同盟、遏制日本海军发展为主要目的,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使美国如愿以偿。但也使日本更加萌生对抗之心。


上述叙述有不少为日本自己开脱之辩,但也可看到美国当时的太平洋战略与东亚政策目的并不是为天下打抱不平,特意帮助哪国,而是想利用矛盾,后来居上。这一百多年来,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一直就是拉拢利用相对较弱一方牵制打击强势一方:1904年,利用日本削弱俄国;1921年华盛顿会议拉住多国孤立日本;二战后又利用日本遏制苏联;现在对付中国。


日本不少学者认为美国的这一战略是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基因,其前身大英帝国近500年对欧洲大陆的政策,美其名曰“势力均衡”政策,实际就是防止大陆势力抱团,拉较弱势力牵制最强者:拿破仑时,联合其他各国对抗法国;卑斯麦时,拉拢法俄等牵制德国。而美国在太平洋实施的战略也同出一辙,最终目的在于一边“均衡各国”一边夺取并维护霸权。


日本学界还认为大英帝国搞“均衡”另有一个拿手好戏,就是在当地制造矛盾,埋下卷土重来的伏笔。如从中东撤退时留下了库尔德族问题、以色列问题;从南亚撤退时制造了“印巴分治”。麦克马洪线问题,香港问题也都有此痕迹。美国学者史蒂文・曼恩(Steven R. Mann)则于1992年将此理论化,称之为“可控乱局”(manageable chaos),认为制造这样局面对冷战以后美国维护霸权最为有利。的确,之前美国在中日之间已经制造了钓鱼岛问题,进入21世纪后,美国开始插手南海,制造乱局。明眼人都可看出,此处越乱,渔夫越得利。


美国富豪作家爱德华・米勒写过两本关于美国对日战略的书,在日本一直畅销。第一本书名为《橙色计划—美国对日50年战略》(1994年出版)披露,美国军方在甲午战争次年的1897年就开始考虑未来的日美战争,日俄战争开战的1904年,军方着手制订对日作战初步方案,1911年正式成型,之后每年根据形势变化和武器更新进行修改补充,并从一开始就构想了“日本首先发动攻击,经过消耗战美国转入反攻,通过海上封锁使日本经济崩溃最终战败”的战略蓝图。米勒的另一著作《“歼灭”日本经济》出版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其中披露珍珠港事件之前5个月,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已经秘密签署了“第8832号总统令”,准备好了没收日本在美国的所有金融资产、从全世界排斥日本经济使之破产的步骤。不久后,日本正和美国预计(设计?)的那样,走向开战。日本著名的亲美评论家手岛龙一写的书评说,读了这两本书后“不寒而栗”。《橙色计划》出版后没过几年,日本著名时事评论家吉永俊朗写了一本《日本100年也赢不了美国--盎格鲁撒克逊“极恶战略”》,流露了日本对美国又恨又怕的心态。也许,这一心态正是美国所期待的。


从日本眼光回溯二战前的这段历史,至少可以给我们几个启示。


首先,美国从一个半世纪前就开始考虑把太平洋变成美国的内海,在大战略上绝不会容忍被“瓜分”,中国提“太平洋可以容下两个大国”是否天真了些?对于美国阻挠中国进入太平洋的决心和手段要有最困难的预计和准备。


其二,美国为了战胜对手,重视经济金融与军事实力并用,决战之前就设法把对手逼入孤立寡助的境地,使之越来越无力还手,最后或者降服,或者一剑封喉。我们也要把美国台湾、香港、南海、打压华为、贸易金融战联系在一起看,做好全面应对。


其三,美国最拿手的还是军事手段,但又注重师出有名,争取别国支持。要警惕对方挖坑制造陷阱,引你冲冠一怒,尤其要防止陷入孤立无援。


那么,二战以后美国针对竞争对手的战略战术又有哪些变化,今后如何走向,我们应该如何拆招应对?后篇继续介绍来自日本的观察,力求寻找问题答案。


点击继续阅读:朱建荣:从日本看美国的另一张脸(后篇)

时事评论

马晓野 | 防止中美战略误读、不要忽略细枝末节——对“竞争”词义的辨析和思考

活动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