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成果 > 时事评论

刘小力 | 化解中印边境摩擦、武装对峙危机,维护中印边境和平安宁

2021.05.08

0df160744b64482e8e6094e959a26cd5.jpeg


作者:刘小力,原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教授


近几年,中印两军在边界地区武装对峙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烈度越来越强。2017年6月洞朗对峙事件,对峙持续71天,特别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班公湖对峙,造成双方重大人员伤亡,这两次武装对峙,中印两军重兵前置,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


中印两国有着世界最长的争议边界和争议地区。历史上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逐渐形成了一条长1700公里的传统习惯线,存在着12.55万平方公里争议区,但印度继承英帝国主义殖民印度的衣钵,顽固认为中印只存在3.8万平方公里争议区。围绕边界争端,1962年10月中印两国爆发了中印边境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我军取得重大胜利后,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我军主动撤至“麦线”以北地区,印度趁机派兵重占。印度对争议地区采取“占领即占有”策略,在“麦线”以北地区和中印边境西中段地区一有机会就多抢多占,几十年来制造了不少新的争议和热点地区,造成双方边防部队经常在实际线控制线附近摩擦和武装对峙,边界形势持续紧张。


中印边界小规模的摩擦不计其数,较大规模的武装对峙有:1986-1987年两军在藏南桑多河谷发生对峙和冲突,险些酿成第二次中印战争;1999年7月东章武装对峙,对峙时间长达89天之久;2013年4月中旬在中印边境西段天南河谷帐篷对峙事件,对峙3周;2014年7月典角、支布奇对峙事件对峙2个月;2017年6月洞朗对峙事件以及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班公湖对峙。造成中印边界频繁摩擦和武装对峙的根本原因是,印度继承英帝国主义衣钵,长期推行“前进政策”,中印边界摩擦和武装对峙,一般都是印度部队主动打破现状、主动越界越线挑衅,由此引发双方部队武装对峙或肢体冲突。最后的处理方式经常是双方谈判、对等后撤,脱离接触。这次加勒万河谷、班公湖对峙,同样是印度军队挑衅在先,2020年年初,中美战略对抗升级,同时武汉发生了严重新冠病毒疫情,善于乘火打动的印度看到了机会,莫迪政府积极追随美国遏制中国,在中印边界制造争端,煽动国内民众反华情绪,从2月开始,印度军队在加勒万河谷、班公湖渐进越线,进行蚕食渗透,后发展到比哈尔邦16团的部队越线挑衅,甚至打伤我交涉指挥员,进而两军进行大规模斗殴,造成了印方20人的死亡,中方4人牺牲。


加勒万河谷、班公湖对峙事件,几乎引发中印再次发生边境战争,如果中印再次发生战争,就不是1962年以陆军为主的地面战争,将是陆空网电立体多维的联合作战,甚至有可能拓展到印度洋,战争造成巨大的破坏是无法想像的。这种结局,是中印两国人民都不愿看到的。必须吸取教训,避免类似冲突的发生。


1、彻底改变占领即占有的“前进政策”。印度判断中国在中印方向战略上有求稳的需求,在中印边界争端问题,长期奉行“占领即占有”的策略,持续加大在边境地区的战场建设和军事投入,要求部队“能占则占尽量多占,能进则进务求早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印军持续在边境增加兵力,前推哨所;越界(线)设点驻兵,越界(线)设置各种非法标识物和设施显示主权。面对印军越界(线)设点、巡逻,设置标识,我边防部队,针锋相对,采取坚决行动,阻止印军越界(线),拆除各种设施,这就造成两军的摩擦和武装对峙。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前,针对印军在中印边界的不断蚕食,毛主席亲自制定边境斗争方针:“决不退让,避免流血;武装共处,犬牙交错”,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我军采取“顶、逼、围、堵”等措施,与印军开展反蚕食斗争。无论是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还是近十多年中印在边界的冲突,根本原因是印度推行的“前进政策”,这个政策是造成中印边境冲突的根源,这个政策必须改变。


2、加强边防部队的约束。印度政府对军队是否有绝对的掌控力是值得怀疑的。印军一线部队的指挥官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与政府及国家战略不相符合的举动,印军一些部队在边境地区换防后,新驻防的部队和指挥官往往会做一些出格动作,做一些“冒进”之举。“6.15”冲突事件,是在6月6日首轮军长级会谈后,中印两军达成双方兵力脱离接触共识情况下,比哈尔邦16团巴布上校擅自带领武装人员,越线进入我驻地,折除我帐棚,打伤我前往交涉的边防团长,造成事态的扩大恶化。有印度媒体透露,很多边界冲突,是印一线军官立功心切,为自己升迁增加业绩,擅自行动所为。而中国军队严守纪律闻名世界,边防部队严格遵守边境管控规定。如果边境一线官兵不严格遵守边境管控的规定和中印两国、两军达成的共识,再好的协议和机制都是一张白纸。


3、加强对媒体引导。印度媒体对中国有严重的偏见。在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经常无中生有,散布假信息,制造假情况,夸大事实真相,制造民族仇恨。印度很多媒体和学者坚持“中国侵略印度”的观点,有些高级将领在媒体上公开叫嚣“中印必有一战”,“要洗去1962年的耻辱”这种心态和情绪有形无形影响中印关系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谁是谁非是非常清楚的。英国著名学者内维尔·马克斯维尔在发表《中印争端反思》一文中说:“1962年 中国侵略,是印度的弥天大谎,印度拒绝谈判,然后企图凭借武力实现其主张,中国武力反击从战略上政治上都是有正当理由”。对于这场战争,中国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我们官方很少宣传,也没有一部反映这场战争的故事片,反观印度媒体、影视大肆宣传,甚至扭曲事实,编造了很多抗中神剧。印度最近拍的《1962高原之战》,电影的故事原型,是著名的1962年11月18日热钦山口战斗(印度称为热赞山口之战)。这次战斗我军历时1小时40分钟,攻克印军8、9号据点(即今神炮山),歼灭印军第114旅库马盎联队第13营第3连,击毙少校连长夏坦·辛格以下109人,俘虏5人,只有9人逃走。我军两个多连的攻击部队受伤98人,牺牲21人。战后,印军为掩盖其失败,追授夏坦少校国家最高荣誉勋章,表彰其“率部抗击5000中国军人的进攻击毙1300人”的“辉煌战绩”,但实际军队参加这次战斗只有两个连兵力,加上保障力量总兵力不到500人,怎么会有击毙中国军队1500人呢?


这次加勒万河谷、班公湖对峙,特别是“6.15”冲突,印媒体更歪曲事实,夸大战果,煽动战争气氛,甚至左右了政府和军队的决策。


4、严格遵守和落实中印边境危机管控机制。对于中印在边界频繁的摩擦、对峙,中印双方都深切认识到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是稳定双边关系的保障,希望通过外交努力和危机管控机制加以控制和解决,并产生了对边界危机进行有效管控的共识和努力。习主席2013年指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并不容易,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双方要共同维护好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不使边界问题影响两国关系整体发展。”莫迪总理也表示:“我们需要保证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中印两国在建立边界危机管控机制做了一些工作。1988年印度总理印度拉吉夫甘地访华,中印达成了不得通过武力改变实际控制线现状的政治协议,并成立了边界问题联合工作组。在此之后,两国就边界危机管控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双方都同意在两国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双方严格尊重和遵守边界地区的实际控制线,任何一方的活动都不得越过实际控制线,并减少两国边界的军事行动。这一立场在以后的中印鉴定的文件中不断得到强调和重申,之后双方又建立由外交、边境执勤部队、军事官员组成的磋商机制,搭建起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的渠道与平台;2013年的《边防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开展合作的范围机制,规范两军的联系方式,以及双方军事指挥部之间建立热线通话机制,并明确了在有争议地区最大限度保持克制的内容,强调即使局势紧张,也要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避免发生冲突。上述一系列措施对约束边境执勤部队和降低摩擦和对峙强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好的做法和措施必须严格地执行,并得到有效落实。


5、保持外交和军事对话沟通,确保信息畅通。通过开展双方高层领导人线上线下正式和非正式会晤等方式进行协商,明确和平原则,特别是通过开展各级别会谈会晤,加大两国和两军之间的沟通,增进互信理解。这次加勒万河谷和班公湖武装对峙期间,两国两军始终保持着沟通。“6.15”冲突后,17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印度外长苏杰生进行了通话;9月4日国防部长魏凤和在莫斯科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与印度国防部长辛格进行会谈;中印军长级会谈持续进行了11轮,这些会谈对降低冲突烈度,避免冲突失控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印边界摩擦和武装对峙的本质是边界争端问题。中印边界争端是英帝国主义殖民印度遗留下来的产物,印度要继承英国既得的利益,中国是坚决不能接受的。中印两国1962年为此打了一仗,仍没有解决,边界问题一直是中印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印边界摩擦不断、经常对峙的主要原因。


中国政府和领导人一直致力解决中印边界争端。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一揽子解决办法,但这个方案没有得到印方的积极响应。中印边界问题,涉及历史、法律、地理、宗教等因素,更涉及国家主权、民族感情,使得解决边界争端变得十分复杂,短期内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边界管控不好,就会陷入了长期边境摩擦和时不时的武装对峙状态。


长期边境摩擦和武装对峙对两国都是不利。一是不利于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边界武装对峙放大了两国的隔绝和仇恨,阻碍了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印两国都是发展中大国,都在为实现自己的强国梦、大国梦而奋斗,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需要合作,特别是在经济方面。这次武装对峙以来,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限华政策,限制中国投资者,打击中国在印度软件企业,中印经贸往来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印度自己也受到极大的伤害。二是引发军备竞赛。为应对可能的冲突,中印两国都在边境地区投入的大量的资金,印军在组建山地打击军,在对峙期间,又紧急从法国采购先进阵风战斗机。中国也在边境地区加强了战场建设和兵力部署,两国在军备竞赛中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这对两个正在崛起中的新兴大国来说实不应该。但中国发展速度、综合国力要优于强于印度,中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和国力,为边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三是诱发武装冲突甚至战争。两军在边界的对峙如果管制不好,及易失控引起冲突扩大,甚至引发战争。洞朗对峙和中印边界西段对峙,两军都在边境地区部署大量的武装装备和作战力量。“6.15”冲突后,在班公湖南岸、热钦山口冲突中,印军非法越线,居然对中国边防巡逻人员鸣枪威胁,当然中国边防部队对等进行了鸣枪,打破了中印边界45年没有枪响纪录。设想如果有一线指挥员和士兵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对对方开枪射击,冲突升级就不是指挥员所能控制的了。


目前情况下,中印两国很难在短期内解决边界争端问题,但两国都有自己的梦想,两国可以面向实现中国“强国梦”、印度“大国梦”目标,谋求共同发展的战略,在边界问题达成以下共识:


1、在中印边界不管是法律上的边界还是事实上的约定,都不能用武力挑起纷争,两国应本着互让互谅的精神,处理边界领土争端,能解决的则及时解决,不能达成共识的则“搁置争议”创造条件,留在以后解决。


2、以实控线为底线,双方部队对等后撤,建立中印边界陆地一定地幅缓冲区,在缓冲区内不巡逻、不演习、不打猎。


3、不对对方进行核威慑,不把对方看成主要威胁,增进两国信任,以此基础对等在边境地区向后调整军事力量部署。


4、以中印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确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国关系。在国际和地区多边关系中保证不加入第三国同盟或军事协定,不使用一国领土威胁和侵略另一国,不支持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


5、增加扩大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往来,广泛开展经贸合作,不对双方经贸往来设置障碍;在人权、毒品、环保、资源等问题,特别是在防治新冠病毒疫情方面,通过双方机制,相互支持合作。



时事评论

马晓野 | 防止中美战略误读、不要忽略细枝末节——对“竞争”词义的辨析和思考

活动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