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成果 > 时事评论

王晨光 | 中俄伙伴关系威胁了谁

2021.05.17

1584122226459.jpg


作者 王晨光,国观智库特约研究员

 

拜登政府上台后,继承了特朗普政府对中俄两国的强硬政策,变本加厉打压遏制中俄。中俄两国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进一步加强了战略协调与务实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眼看中俄关系更加热络,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战略界“忧心忡忡”地提醒拜登政府应给予关注。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国家安全记者马克•埃皮斯科波斯(Mark Episkopos)撰文称,中俄两国对拜登政府的打压都做出了强硬反制措施,而更大的威胁在于中俄可能结成“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问题上相互支持,共同抗衡美国进而威胁整个西方世界。新美国安全中心研究员克里斯·埃斯特普(Chris Estep)、卡莉莎·尼采(Carisa Nietsche)等撰文称,当前中俄合作的范围几乎覆盖所有领域,对美国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形成了严峻挑战,如中俄军事合作削弱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优势,中俄正在5G建设、网络规则等科技领域挑战现有秩序,中俄均实行并试图向世界推广“威权主义”模式,中俄正利用美国对委内瑞拉、伊朗等国的制裁增强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等。芬兰国防大学战争系特别研究员马蒂·普拉南(Matti Puranen)等也鼓吹,中俄紧密的双边关系和共同的外部威胁,大大提升了两国建立军事同盟的可能性。中俄在欧亚大陆具有重要利益,可以立足各自区域与美国周旋,从而减轻彼此压力并赢得更大战略空间。

 

仅是“提醒”不够,他们还就如何分化中俄关系为拜登政府“出谋划策”。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安德烈·肯德尔-泰勒(Andrea Kendall-Taylor)等撰文称,美国应从战略、言辞和实践等方面区分俄中两国,在确保美国利益基础上与俄保持适度合作,向俄传递中国对其不利的信息,通过鼓励俄对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军售、炒作中国北极投资威胁俄国家安全等扩大俄中利益分歧。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副教授雅库布·格里吉尔(Jakub Grygiel)撰文称,抑制中俄合作的上策是阻止俄西进,让其意识到在欧洲无利可图,进而促使俄更多将目光转向亚洲,注意到中国对其东部地区的“侵蚀”。美国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希瑟·康利(Heather A. Conley)、乔治城大学亚洲研究主任迈克尔·格林(MichaelJ. Green)等撰文称,俄中关系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而俄缺乏扭转不对称性的能力。美应抓住机会,一是使俄与印度保持经济和安全关系,二是推动美俄军控谈判以向中国施压,三是挖掘亚洲盟国同俄的经贸增长点,四是与俄商讨北极开发问题,五是增加“四方安全合作”机制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以扩展同俄沟通的渠道。

 

需要注意的是,美西方战略界在热炒中俄走近、渲染“中俄威胁”的同时,一直在建议西方国家联手对付中俄。美国前陆军部官员马修·坎布罗德(Matthew R. Kambrod)撰文称,今天的北约已无力保护欧洲,欧洲也没有自我防卫能力,只有恢复美国派驻北约的军事力量,才能避免俄罗斯的威胁并恢复美国与北约的国际威望。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论称,为应对俄罗斯的挑战,西方“民主国家”必须尽快团结起来向俄方表明,如其进一步“侵略”将付出巨大代价。德国前国防部长托马斯·德·迈齐埃(Thomas de Maizière)和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韦斯·米切尔(A.Wess Mitchell)撰文呼吁,为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北约需采取行动以与中国“正面交锋”。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刊文直言,跨大西洋合作在应对中国挑战方面至关重要,美欧应在贸易和投资、技术标准和监管、人权、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和全球公共卫生、国际体系等6方面达成共识。可见,美西方战略界一面“处心积虑”阻止中俄走近,一面却大肆鼓吹西方国家要拉帮结伙,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使其虚伪性和险恶用心不言自明。

 

其实,美西方战略界炒作中俄合作已是老生常谈,分化中俄关系的言论也一直甚嚣尘上,其目的是将中俄这两个美国最主要的对手推向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对立面进行“联合绞杀”,“联合绞杀”不成则挑拨离间,然后逐个击破。中俄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两国日益走近的最大外部因素,在于“背靠背”应对美西方一轮接一轮的遏制打压。美西方一些人对此不仅揣着明白装糊涂,还反咬一口、倒打一耙,污蔑“中俄联手威胁美国,挑战世界秩序”。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曾表示:世界越是动荡不宁,中俄合作越要坚定前行。相信中俄两国一定会增强应对美西方“政治病毒”的免疫力,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为新起点,互为战略依托,互为发展机遇,互为全球伙伴,将新时代中俄关系打造成为战略互信的典范、互利合作的典范、民心相通的典范、公平正义的典范。


时事评论

马晓野 | 防止中美战略误读、不要忽略细枝末节——对“竞争”词义的辨析和思考

活动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