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成果 > 时事评论

权小星|李在明政府第一届内阁部长任命的政治考量

2025.07.21

作者:权小星 国观智库青年研究员 韩国高丽大学校长特别外事顾问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e/Lee_Jae-myung%27s_Portrait_%282025.6.4%29.jpg/960px-Lee_Jae-myung%27s_Portrait_%282025.6.4%29.jpg


李在明政府第一期内阁成员的名单敲定,在其就任总统两月有余后,终于有了初步结果。除教育部部长候选人李振淑(音译)被撤回任命外,其余部长人选均进入任命流程。而此前第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则给出了6名所谓的“绝不可任命”的黑名单。那么,李在明为何选择撤回任命李振淑(音译),政府首届内阁人事任命又有什么样的考量?



内阁部长在韩国政治中的“责任担当”

在评价李在明政府的人事任命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韩国的人事任免制度。

根据韩国政府组织法规定,目前韩国共有19个内阁部门,若包括主持内阁会议的国务总理,内阁主要成员就有20位。韩国实行的是总统制,国务总理一般被称为“防弹总理”,很多时候总理的职责主要是为总统承担政治责任,其个人权威较低,与其他国家的总理职能设定不尽相同,一个重要理由就是韩国总理不掌握人事权,法律只规定了他享有“人事推荐权”,但没有“任命权”。

李在明政府在就任初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存在政权交接委员会,尤其是本次韩国大选是基于前任总统尹锡悦发动“戒严令”而致弹劾,随后进行的补选性质的总统选举。根据此前的判例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李在明政府是在没有交接委员会等执政准备期的情况下,在选举第二天便开始了任期。这也为李在明带来了一次韩国政治史上“空前绝后”的场景——执政党一边要彻查“内乱真相”,调查内阁会议成员,同时李在明还要与很多尹锡悦时期的国务委员开会讨论国政。

韩国的内阁会议也被称为“国务会议”。根据韩国宪法规定,一般内阁会议中除了国务总理和内阁部长外,国家情报院院长、总统府秘书、外交通商部长等也被列入内阁会议的固定成员,而首尔市长、放送通讯委员会委员长、韩国央行总裁等,则被允许在内阁会议审理特定案件时列席并在内阁会议发言。

值得注意的是,因对所谓“特定案件”存在着一定争议,内阁会议时常成为部分政客的“政治秀场”。而当总统与首尔市长持不同政治立场时,内阁会议成员拒绝出席会议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背后深层次原因是虽然内阁会议是对总统相关提议的程序性议决,但其存在着一定的宪法含义,直接联系到一个政权的合法性。这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在戒严令当天,尹锡悦一方一定要深夜召集内阁会议,宣布发动戒严令的深层缘由。

虽然李在明就任后第二天时,尹锡悦时期的内阁部长大多已经提出辞职,但李在明选择性批准了法务部部长的辞职申请,驳回了其他部长的辞职申请。这也是李在明尝试打破政治惯例,一方面对外展现自己团结包容的形象,同时呼应其个人言论——“韩国已经进入民生危机状态”。从民调数据来看,他的这些作为对于其展现正面政治形象有一定作用,但热爱工作的形象定位是韩国民众对其认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这种“尴尬同居”无论对于李在明还是前任部长们,都不是一种舒适状态,尤其是少数内阁会议成员将此当作政治秀场,也推动李在明下决心加快内阁成员的更新换代。

依照韩国政治惯例,各部门部长多来自政府外界人士,其中包括国会议员、政治家、学者或企业家,在内部升职成为部长的案例极少。但为了防止部长“不专业”的情况出现,一般会在内部至少提拔一名次长(副部长)辅助部长业务,即便是在极少数情况下提拔部门内的干部,也需要为他补充总统府“借调”等特殊工作经历。这一点不仅适用于部长,也适用于部分拥有更高实权的所谓“实职”副部长。

不过,副部长虽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做代理部长,维持部门基本运作,并成为推动当届政府核心目标的重要力量,但部长角色也需要为更高层级的政治家做某种重大抉择时“背负政治责任”,包括扛住来自舆论和政界的压力。



国会议员成为内阁部长主要人选

上文说到李在明政府并没有所谓的政权交接期,党内党外以及媒体纷纷列出所谓影子内阁”清单。而李在明方面为了降低政治风险,甚至推出“国民推荐制”,请民众推荐部长。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国会议员成为内阁部长的主要担当。除了已经落马的教育部长,有十名部长是国会议员出身。除了一名保守党议员担任报勋部长,明确传达对于英烈的优待不限于政权属性这一明确信息外,其余9名部长均为执政党共同民主党的国会议员。还有3名部长是企业家出身,主要集中于AI等新兴产业领域,而在尹锡悦政权中常被任命的学者出身比重则大大减少。

根据韩国宪法规定,总统对于内阁部长拥有提名权,之后要经过国会听证会程序才能任命部长级官员。韩国国会对于除国务总理、大法院长(最高法院院长)、监察院长外的官员任命,只有监督权、没有决定权,所以听证会更偏向于一种流程上的监督,这种监督有时候表现为在野党对执政党官员的“攻击”和“曝光”。

在韩国的国会议员当中有一个词叫“议员不败”,即议员担任内阁部长后落马的概率大大降低,因为议员们对于曾经的同事都会“手下留情”,这也体现了韩国政治割裂背景下许多权力组织在有限的资源中抱团取暖、共同进退的现象。

上文也提到,内阁会议虽然很少出现大范围争论,但作为代表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机构,纳入更多支持李在明政策基调的成员,有利于李在明在后期执政过程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阻力。这一意图也在李在明对其他部长的选拔任用上有所体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围绕教育部部长人选李振淑涉嫌研究舞弊,以及执政党议员出身的女性家族部部长人选姜善宇(音译)涉嫌欺凌秘书的争议。最终李在明决定保留姜善宇的任命,但撤回了李振淑的任命。总统府官员特地提到,“执政党领导人的建议”起到了很大作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李在明在未来执政过程中的核心关注点。



其他重要人事任命值得关注

目前来看,由于执政党掌握了国会绝大多数议席,不管是总理任命,还是内阁部长任命,李在明和执政党都胜券在握。与此同时,通过将执政党内亲李在明的人士任命到法务部长等掌管权力机关的部长职位,以及任用科技企业家、保守派人士,甚至留任一名前任内阁部长等方式,李在明试图展现实用主义理念、团结不同势力,尤其是向舆论展现与前任尹锡悦的不同面貌。此外,李在明此次在任命内阁部长中也着力强调内阁成员之间的配合度,试图规避因为主要权力机构掌控力度不足可能导致的类似于文在寅政府期间检察院改革受阻等执政阵营的失败案例。

相较于部长任命,对于总统秘书室、国政企划委员会及总统直属委员会官员的任命也值得关注,尤其是总统秘书室与国家情报院长官。这些官员不需要经过国会听证会,且经过权力架构的调整,他们能够直接掌握全国不同的信息渠道。国政企划委员会作为代替交接委员会的组织,由于没有类似国会听证会这样的不可控风险,其人员选择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李在明“内心深处的政策方向”。此外,总统直属各大委员会,虽然其权力更多源于总统授权,但通过任命有“亲卢武铉的嫡长子”之称,并在党内竞选期间与李在明有过竞争的金庆洙担任分管地方均衡发展的委员会委员长,一方面起到了团结党内竞争对手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制衡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国民力量党方面虽然也加大了对于部长官员的攻击力度,甚至列出了黑名单,但由于自身缺少议席数量,以及党内正在面临的内讧等争议,都影响到其实质“攻击力”。

另外,李在明对于其在担任城南市、京畿道等地方官员时期的秘书或所谓“身边人”的任命,在本次内阁和其他职位任命中较少体现。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反对党对李在明“任人唯亲”的指责,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当李在明未来再次面临政治挑战时,埋下几张“底牌(人物)”,就如同文在寅在卢武铉弹劾案期间回归的案例一样。

从目前的民调数据看,人事任命过程中对于个别部长官员的争议,虽然导致李在明的支持率有了小幅下跌,但仍属于正常下跌范围。未来这些人事任命是否还会带来影响余波,也是李在明是否能够成功执政的重要挑战。

时事评论

张议丨成功卡脖子的背后——一文说透稀土管制

活动回顾